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2015.7.6 巴厘岛。我来自北京,18岁。正是想要闯荡的年龄。出于机缘巧合,我了解到义工旅行,了解到巴厘岛,了解到格林卫。带着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生活的体验,我踏上这片土地,支教,散步,生活。到达登巴萨机场已是傍晚。空荡荡的机场里手足无措的我们,看着附近陌生的文字,不禁茫然,不禁在想这座孤岛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在接机的人群中茫然搜索,最终锁定了一位和蔼的大叔。格林卫工作人员,典型的东南亚面孔,脑海里翻滚过无数平时看的各国剧的画面,一见如故。这是一位亲切的老司机,面上永远挂着微笑。他向我们问好,带我们上车,前往目的地。其实在巴厘的第一个夜晚并不是太如意。我们必须从南端的机场穿过整个小岛,到达北端的lovina营地。3个多小时的车程,晚上12点到达目的地。路上180度的山路弯弯与潇洒的司机大叔让我觉得我在无限循环跑跑卡丁车中的城镇手指于是我潇洒的吐了出来。(……)肆虐的蚊子,便利店的全英文模式,我对我的2周生活充满担忧。不过,看到早起的阳光,瞬间释怀。我们的第一周是支教项目,4人一组。原本以为,在大学经常支教的我可以很轻松的handle一切,可刚开始还是遇到很大的困难。为了使课程生动有趣,我们经常绞尽脑汁,展现自己并不太好的绘画手工,拼命回忆我们所知道的小游戏穿插课堂。而最困难的,是在我们不懂印尼语的情况下,如何用有限的英文和一些肢体语言来表达游戏规则和词汇释义。
每堂课下来都是筋疲力尽。因为一个班有四个老师,而且和别人相比我的英文也许较弱,所以每堂课我讲的不是太多,大部分时候我只是站在教室后面,注视着他们,带着他们读单词,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游戏规则。有人会觉得,这样支教的意义何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而经过一周的教学,我得到的答案是,作为志愿者的我们,其实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旅行增加一个理由,或者出于其他目的,让我们真正的成为一个老师,我们远远不够。曾经有一篇关于支教的文章指出,我们短期支教后随意的离开也许对孩子们而言,是更大的伤害。我不否认。没错,我们中很多人来自北大、清华、人大这些公认的“高校”,但是只有学历,不够。所以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支教对我而言,不是为了学习所谓的英语知识,而是陪他们玩,陪他们笑,真正融入他们理解他们。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的小世界之外,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有很多值得他们探索的东西,让他们对未知饱含热情,看的更远。当然这只是是我个人对这一周支教的看法。第二周的文化体验,在学习文化的同时,更像是一种团队熔炼。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刚开始或拘谨,或不屑,或怯生,但到最后,我们能看到的是夜晚的生活永远充满所有人的欢声笑语。韩国、缅甸、中国、英国,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当夜暮降临时,所有人聚在一起,第一次玩英文版狼人游戏,缺七,以及一些外国盛行的游戏。大家从刚开始的羞于开口,到最后习惯了英文交流。我们分享一切,讨论各国的养乐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巴厘岛的养乐多和哈根达斯会这么便宜。在文化体验课上,我们学习他们的风水习惯,试着理解他们的信仰,学会flower offering和学做当地的食物,泡温泉,参观庙宇,在清晨出海看海豚。一切都是生活的模样,都是原本的样子。在海边,看着满天繁星,与过往的人们微笑问候,看时时刻刻风景都不同的海水,没有旅行的精疲力竭,只是觉得,这才是生活,这才是巴厘。
至今还有很多人让我留恋。同住的露露和悠悠,两个四川妹子与我一见如故。我们谈笑风生,聊天谈心,滔滔不绝,毫无迟疑与芥蒂。同来的情侣豪哥和korina总是秀我们一脸血,眼里永远有温柔的笑意。还有霸气的Alex和Lawren,Sarah,tara,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还有konix和gede的帮助和微笑,厨师阿姨的美味饭菜,总是帮我整理床铺让我羞愧不已的姐姐,尽职的保安大叔,会一些中文,认真负责的prung。每个人,都很难忘。
2015.07.19, 离开巴厘。
两周的旅行,同行的陪伴,感觉了解很多,但感觉仍有许多东西仍未驻足。最喜欢南纬8度的海,迷醉的落日,邀我打鱼的渔民,教我浮潜的putu,回来的时候腿上被浮潜的珊瑚礁划得伤痕累累却完全不care, 只是想着我们会前往下一个孤岛,总有一天我会再回来。回到格林卫,回到巴厘,回归这片海。我不会忘记我们的lovina营地,格林卫的人们,他们真的带给你太多精彩。
页:
[1]